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机械疏伐

机械疏伐

发布时间:2022-12-11 点击:32次

树冠疏伐的生理生态基础及方法?

DB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290-2005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

2005-06-28 发布 2005-08-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290-2005

目 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抚育原则 6

4 抚育对象 8

5 林木分级 9

6 抚育方法 10

7 森林抚育调查设计与施工 13

8 抚育质量核查 16

附录A 18

附录B 19

附录C 20

参考文献 21

DB11/290-2005

前言

为适应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的需要,提高森林抚育的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国标GB/T 15781—1995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实际编制而成。主要定义采用国标GB/T 15781—1995定义。

本标准附录A、B、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林业局提出,由北京市林业局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甘敬、杜鹏志、徐程扬、蔡宝军、王继兴、

闫学强。

DB11/290-2005

引言

北京市的生态公益林中,中幼龄林的面积为37.2万公顷,占现有林地总面积的81.8%以上,而且仍在逐步扩大。这些森林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及时而合理的抚育是改善林分环境的主要措施,对提高造林保存率,促进林木的生长,以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必须统一技术标准,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切实保证抚育作业质量。为使我市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工作科学、健康、有序开展,编制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地方标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非常重要。

DB11/290-2005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leyu乐鱼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对象、抚育方法、调查设计与施工、核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的抚育管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生态)公益林 non-commercial forest

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GB/T18337.1—2001,定义2.1]

2.2

天然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

原始林或人工林,经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借助自然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种天然林。

2.3

飞播林 Aerial seeding stand

用飞机撒播种子造林方法形成的森林。

2.4

人工林 plantation

用植苗、播种、扦插和其他各种人工方法培育的森林。

[GB/T15781—1995,术语2.3]

2.5

风景林 handscape forest

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有各种风景设施。

2.6

混交林 mixed fores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任一树种在林内所占的比例均不足65%,而且能够较长时间形成稳定的群体的林分。

2.7

中幼林 young-middle aged forest

幼龄林和中龄林的统称。幼龄林是森林生长发育的幼年阶段,通常指Ⅰ龄级或Ⅱ龄级的林分;中龄林也叫壮龄林,指林龄为Ⅲ龄级至不超过Ⅳ龄级的林分。

2.8

主要树种 main species

混交林中符合经营要求的居于主要地位的树种。

2.9

伴生树种 accompanying species

混交林中居于从属地位,陪伴和促进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

2.10

自由木free tree

在天然林中,散生于林层上方,树冠庞大的林木。

2.11

林分 stand

在林木起源、林相、树种组成、年龄、地位级、疏密度、林型等内部特征相同的一个群落,并与相邻群落有所区别的一片森林。

2.12

林龄 stand age

林分中林木的平均年龄。

2.13

立地site

林地上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2.14

蓄积量 volume

单位面积林地上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以m3为单位。

2.15

郁闭度 crown density

林分中树冠彼此连接的程度。以林分整个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此林地总面积的比值来表示。

2.16

林分密度 stand density

单位面积林地上活立木的株数。

2.17

林窗 gap

直接处于林冠空隙下,仍保持森林环境特点、面积在25m2以上的空地面积。

[GB/T 18337.1—2001,定义2.18]

2.18

林层 storey

林分中,林木构成的层次。

2.19

林木分化 differentiatian of tree form in even-aged stand

林木在树种相同、年龄相同、立地条件一致的地段上,高矮、粗细和生活力方面随着森林生长发育而表现出来的差异。如某个地段上,平均树高为1,则最高的1.2,最矮的为0.8;同样,如果平均树干胸高直径为1,则最大的为1.7,最小的0.5。林木分化的程度,因其自身的遗传性及环境特点而异。

2.20

生长季 growing season

在某一确定地区一年中适合植物生长的时期。

2.21

生态交错区 ecotone

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本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的形状与大小各不相同。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的,有的变化突然。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2.22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单位空间或地段内生物物种的多样化程度。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类,可用单位调查空间或地段上所有物种的种类数表示。

2.23

食物链 food chain

物种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行成的连锁关系。

2.24

中幼林抚育 young-middled aged forest tending

在幼龄林和中龄林阶段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在林分中适时采取割灌(草)扩埯、定株、间伐、修枝等人为干预措施,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生长所采取的营林措施的总称。

2.25

定株 singling

在幼林中,按照合理的密度保留一定林木的抚育作业。

2.26

修枝 pruning

又称人工修枝。人为地剪去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剪去树干上部分活枝的措施称为绿修;剪去树干下部枯枝的措施称为干修。

2.27

卫生伐sanitation cutting

为改善森林的卫生状况、促进林木健康生长而进行的采伐。

2.28

生态疏伐 ecological thinning

为使森林形成林冠梯级郁闭,林内大、中、小立木都能直接接受阳光,诱导形成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抚育方法。

[GB/18337.1—2001,定义2.20]

2.29

景观疏伐 thinning for landscape impoving

对风景林按森林美学的原理,改造或塑造森林景观,创造自然景观异质性的一种抚育方法。

[GB/18337.1—2001,定义2.21]

2.30

抚育采伐标准地 thinning plot

为抚育采伐作业设计或科学研究、检查抚育效果提供依据的一定面积的森林地段。它能够反映待测林地的平均指标,是整个林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的各种数量和质量指标。有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之分。后者有不进行采伐的对照区。

2.31

疏伐强度 thinning intensity

砍伐和保留林木的程度。常用采伐木的蓄积(或株数)占小班蓄积(或总株数)的百分率表示。合理的强度取决于经营目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经济条件。一般根据森林的生长与立木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按照合理的密度确定。确定合理的强度可依据蓄积、最适株数、郁闭度等方法。

3 抚育原则

总原则是“留优去劣,留强去弱,分布均匀,疏密适度”。

3.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3.1.1 保留林分中不影响主要树种生长的乔、灌、草,促进林分发育为复层林,保持森林的近自然状态,给林中鸟、兽提供生息繁衍的场所;保留桑树、构树、欧李、悬钩子、山楂、杜梨、栎类等乔灌木,以维护鸟类、小兽类的食物链;

3.1.2 保护森林中珍贵的动物和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3.1.3 保护天然更新的实生幼树,促进林分发展成异龄林;

3.1.4 林中空地和林窗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区,要尽可能地保留其自然植被。

3.2 注重景观效果的原则

3.2.1 保留林分中有观赏价值的“春花秋叶”的乔灌木,如山桃、山杏、黄栌、杜鹃等;

3.2.2 在保证林分健康的条件下,保留观赏价值高的自由木,以及生长奇特的多头树、畸形树、寄生树等特形树,使其成为林中景观。

3.3 注重树种配置的原则

在人工纯林中应尽可能保留天然次生树种,不应将混交林伐为纯林。

4 抚育对象

4.1 防护林

目的树种多,抚育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化的防护林,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列为抚育对象。

——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

——遭受病虫、火灾、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受害木达到10%以上的林分;

4.2 特种用途林

抚育不会造成特种功能降低,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列为抚育对象。

——密度过大,竞争激烈,林木分化明显,影响人们审美和风景游憩需求的林分;

——生长发育不良已不符合特定主导功能的林分;

——遭受病虫、火灾、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受害木达到5%以上的林分;

——出于观赏目的需要改变群落结构与组成的林分。

4.3暂缓或有限制地进行抚育的森林

4.3.1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森林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抚育,缓冲区原则上不进行抚育,试验区的森林只进行卫生伐,在试验区内按试验设计进行抚育。

4.3.2 山体坡度36°以上或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林分,一般不进行抚育间伐;

4.3.3 国家级森林公园,除林分过密和景观改造等情况外,一般不进行抚育间伐;

4.3.4 国防林和环境保护林只进行卫生伐。

5 林木分级

5.1 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中的单层同龄纯林林木分为5级:

林木分级是确定间伐木的重要依据。根据林木的生长、受光情况及在林分中所处的位置,将林木分为五级。

Ⅰ级木—优势木。树高最高,胸径最大,树冠处于主林层之上,几乎不被挤压。

Ⅱ级木—亚优势木。胸径、树高仅次于优势木,树冠形成林冠层的平均高度,侧方多少会受到挤压。

Ⅲ级木—中等木。胸径、树高均为中等,树冠能伸到主林层,但侧方受挤压。

Ⅳ级木—被压木。树干纤细,树冠窄小且偏冠,处于主林层之下或只有树梢能达到主林层。

Ⅴ级木—濒死木、枯死木。处于主林层之下,生长衰弱,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

5.2 天然混交林或复层林林木分为3级:

优良木—树干圆满通直,天然整枝良好,树冠发育正常,生长旺盛,有培育前途的林木。

辅助木—有利于促进优良木天然整枝和形成良好干形的,对土壤有保护和改良作用的及伐除后即可能出现林窗或林中空地的林木。

有害木—枯立木、濒死木、罹死木、被压木以及妨碍优良木与辅助木生长的林木。

6 抚育方法

6.1主要内容

幼林抚育可分为割灌(扩埯草)、定株(间苗)、修枝、补植等经营管理措施;中林间伐是指以生态疏伐、景观疏伐为主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林龄组的划分标准,执行附录A。

6.2 抚育措施

6.2.1 割灌(草)扩埯

当幼树受周围的灌草遮蔽、盖压而影响生长时,需割除幼树周边1m2左右范围的灌木、杂草,为便于集水,同时进行培埂、扩埯,以促进幼树的正常生长发育。适用于幼林。

6.2.2 定株抚育

在幼林出现明显营养空间竞争前进行定株抚育。伐除过密的幼树,同时对稀疏地段补植目的树种。定株一般分2~3次进行。对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形成的幼林必须进行定株抚育。

人工林定株,造林密度(株数/单位面积)设计合理的,每个种植点(穴)有多株幼树者,根据林木生长状况进行定株,每个种植点(穴)保留1株;株行距太小者,需按照合理密度进行定株,每667m2视具体情况保留70~150株,且分布要均匀。

天然次生林定株,阔叶树种胸径大于等于6cm的,每667m2视具体情况保留70~150株,且分布要均匀;胸径小于6cm的阔叶树萌生丛,每667m2视具体情况保留150株以上,且分布要均匀。

飞播林定株,树高小于2米的苗木每667m2视具体情况保留150~440株以上,树高大于等于2米的苗木每667m2保留70株以上,且分布要均匀。

6.2.3 补植

主要适用于林相残破的林分,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均匀补植或局部补植的方式,补植后形成不同树种或不同起源镶嵌分布的混交群落。针叶树纯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林分,补植阔叶树种;阔叶树纯林,补植针叶树种或与其不同的阔叶树种,以形成不同树种的混交林。经补植的林分,树种不能少于2个,且一个树种的比例不能超过65%。种植密度参见附录B。

6.2.4 修枝

剪去树冠下部已枯死、濒临枯死的枝条。修枝措施主要适用于中龄林。

6.2.4.1目的

消除死节,减少活节,加大树干饱满度,提高观赏和防护功能;改善林内通风和光照状况,促进林木生长,减少树干火、雪压和风害的发生程度,防止病虫害发生。

6.2.4.2开始期

林分郁闭,树干下部出现枯枝后开始。

6.2.4.3间隔期

针叶树在前一次修枝后出现两轮枯枝时再行修剪;阔叶树的间隔期一般为3年。

6.2.4.4季节

一般树种以冬末春初为宜。有些萌芽力很强的树种和冬春修枝会形成严重伤流的树种,宜在树木生长旺盛季节进行修枝。

6.2.4.5方法

修枝分为干修和绿修两种;针叶树多进行干修,阔叶树多进行绿修。

修枝采用平切法(贴近树干修枝),要求切口平滑,不撕裂树皮。

6.2.4.6强度

幼龄阔叶树和针叶树不超过树高的三分之一;中龄阔叶树不超过树高的二分之一。

6.2.5 生态疏伐

6.2.5.1 适用条件

山体坡度小于25度、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郁闭度大或密度大的林分。

6.2.5.2 伐除木选择

一般要伐除枯倒木、濒死木(Ⅴ级木)、和被压木(Ⅳ级木),保留优势木、亚优势木、中等木和适量的灌木、藤蔓与草本;对于过密的林分,还应考虑适量伐除部分中等木(Ⅲ级木)。同时,应注意保留林缘木、林界木和孤立木。对复层林要根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注意各林层的合理分布。

6.2.5.3 疏伐强度

一次生态疏伐强度不超过蓄积(或总株数)的15~20%,伐后郁闭度应保留在 0.6~0.7。飞播林首次疏伐后郁闭度应控制在0.7~0.8。

天然次生林生态疏伐强度,用面积单位立木株数作为控制指标。立地条件好的地段保留株数要适当小些,反之则大些。适宜保留密度执行附录C。

6.2.6 景观疏伐

风景林按森林美学原理和不同的景观特点进行景观疏伐,改造或塑造新的景观,创造自然景观的异质性,提高林分的可及度,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旅游和观赏价值。

6.2.7 卫生伐

坡度小于25度的风景林可进行卫生伐,伐除病腐木、枯立木等严重影响森林培育目的的林木。

7 森林抚育调查设计与施工

7.1 抚育作业设计资质

抚育作业设计应由具备林业调查设计资格的单位承担或由林业主管部门授权基层单位承担。

7.2 设计文件编制

以市属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乡镇(县属国有林场)等为单位编制。

中幼龄林抚育作业要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优先安排最急需抚育管理的重点地区的林分。

7.3 调查设计内容与施工

7.3.1 作业区区划

按经营目的、树种、起源、林龄、立地等因子将作业区区划为不同类型小班,测算汇总出面积。

7.3.2 标准地设置

7.3.2.1 以作业小班为单位设置标准地;

7.3.2.2 标准地数量、大小和形状

每小班设置1~3块典型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300m2;标准地应均匀分布在作业小班内,对小班内林分的不同情况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标准地的形状一般要设计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以便于生产操作;

7.3.2.3 绘图和标号

将标准地内各林木的位置绘在坐标纸上,并进行林木编号和每木检尺,测定树高(H)和胸径(D)。

7.3.2.4 间伐量计算

计算标准地的伐前、伐后郁闭度;根据林木分级和间伐木选择的原则,结合现场每木调查情况,在标准地林木位置图上确定伐除木,计算伐除木株数和蓄积,利用伐前和伐后的数据,计算间伐强度(株数强度、蓄积强度和伐后郁闭度)。

株数强度:

D=a÷A×100%

D—株数强度

a—间伐林木株数

A—标准地林木总株数

蓄积强度:

G=v÷u×100%

G—蓄积强度

v—间伐林木蓄积量

u—标准地林木总蓄积量

郁闭度强度:

q=p÷s

q—伐后郁闭度

p—保留木树冠投影面积

s—标准地面积

7.4 编写调查设计施工说明书

调查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作业设计地区的基本情况、标准地调查表、林木位置图、抚育间伐作业区划图、抚育的技术措施、抚育作业施工安排、人员组织。对松属类林分的抚育间伐,区县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应提出预防意见,加强对危险性病虫害的监测。

7.5 施工技术要求

7.5.1 先标号后砍伐

由设计技术人员对间伐木进行双标号(也称间伐号树),即胸号和地号,然后由施工人员按标号砍伐施工。

7.5.2 间伐作业注意事项

按照由山下向山上的顺序进行间伐作业;

伐桩高度不得超过5cm;

不得损伤保留木。

7.5.3 抚育剩余物清理和伐桩处理

抚育剩余物的清理方式可多样化。主要景区应及时将间伐木及大小枝桠清出林地外,保持间伐迹地清洁整齐,有条件的情况下,提倡将剩余物进行机械粉碎后撒盖于林内,加快其腐烂;以防护为主的林分可堆积任其腐朽。

对松属类林分的伐根进行覆土处理,以免因松脂气味诱集红脂大小蠹,危害健康的林木。

7.5.4 抚育间伐的监督检查

技术人员要现场带工,严格按照批准的抚育间伐设计方案进行作业。

8 抚育质量核查

8.1核查要求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对其审批、审核的抚育设计及其施工质量组织专人进行抽样检查和验收。检验合格的单位要发给检验合格证书,检验不合格的单位要限期返工,直到合格方能发证。

设计质量检查的抽样比为原测量标准地数的5~10%,小班面积的1~5%。现场核实标准地的测树因子、抚育作业设计等项目。

施工质量检查验收按照作业设计小班进行。林分因子采用机械抽样方法现地实测,实测样地的最小面积不得小于200m2,每小班的实测样地数3块以上,样地累计面积不得低于作业面积1%。

8.2中林间伐核查

8.2.1 林分郁闭度降低,不小于0.2。

林分抚育后郁闭度在0.6~0.7范围内;或不低于0.7。

8.2.2 按照“留优去劣、留强去弱、分布均匀、疏密适度”的原则,伐除Ⅳ级和Ⅴ级木。

8.2.3 混交林伐后能保持原混交树种组成。

8.2.4 纯林和混交林伐后能保留天然侵入种和特色灌木草本。

8.2.5 间伐木的伐桩低于5厘米,伐桩上应标有地号。

8.2.6 抚育剩余物清理得当(粉碎、平铺、归堆),松类伐根覆土处理。

8.3 修枝核查

8.3.1修枝强度符合标准

阔叶树幼龄林、针叶树修枝不超过树高的1/3;阔叶树中龄阔叶林修枝不超过树高的1/2;风景林要剪除林冠下全部干死枝条。

8.3.2 修枝切口平滑,无撕裂树皮现象。

8.3.3 修枝季节适宜,无伤流现象发生。

8.4 割灌(草)扩埯核查

幼树不被灌草盖压,通风透光,幼树周边环境整齐,1 m2范围内草灌清除干净;培埂要夯实、扩埯要开口向上,以便于集水。

8.5 幼树定株核查

8.5.1 各种林分按保留密度定株。

人工林保留70~150株/667m2;天然次生林保留150~330株/667m2。

8.5.2 每个种植穴保留1株幼树;飞播林定株,按照树高2米以下的苗木每667m2保留150~440株,树高2米以上的苗木每667m2保留70株以上的标准进行定株。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森林龄级、龄组划分标准表

单位:年

树 种 起源 龄级年限 林龄组的划分 主伐年龄

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 过熟林

侧 柏 天然 20年 1-60 61-100 101-120 121-160 ≥161年 ≥121年

人工 20年 1-40 41-60 61—80 81-120 ≥121年 ≥81年

落 叶 松 天然 20年 1-40 41-60 61—80 81—120 ≥141年 ≥81年

人工 10年 1-20 21-30 31—40 41—60 ≥61年 ≥41年

油 松 天然 10年 1-30 31-50 51—60 61—80 ≥81年 ≥61年

人工 10年 1-20 21-30 31—40 41—60 ≥61年 ≥41年

栎类、胡桃楸等阔叶树 天然 20年 1-40 41-60 61—80 81—120 ≥121年 ≥81年

人工 10年 1-20 21-40 41—50 51—70 ≥71年 ≥51年

山杨、桦树、椴树、榆树、槐等中生树种 天然 10年 1-30 31-50 51—60 61—80 ≥81年 ≥61年

人工 10年 1-20 21-30 31—40 41—60 ≥61年 ≥41年

杨树、柳树、刺槐、泡桐等速生树种 人工 5年 1-10 11—15 16—20 21—30 ≥31年 ≥21年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公益林补植后密度 单位:株/667m2

树种(组) 株数

油松 80~267

落叶松 70~167

侧柏 100~233

刺槐 70~167

榆树 53~107

蒙古栎、辽东栎 100~133

麻栎、栓皮栎 42~80

元宝枫、五角枫 42~80

香椿、臭椿 50~67

杨树 40~107

山杏、山桃 23~33

紫穗槐、沙棘 110~220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天然次生林生态疏伐不同径阶适宜保留株数

森林类型 面积单位 不同径阶(cm)保留株数

6cm 8cm 10cm 12~14cm 16~18cm 20~22cm 22cm以上

针阔混交林 株/hm2 4000~6400 2100~4400 1580~2730 930~1790 810~1320 700~880 640~830

株/667m2 267~427 140~293 105~182 62~119 54~88 47~59 43~55

硬阔叶林 株/hm2 2550~4110 1490~2980 1130~2050 850~1300 780~1030 650~890 600~790

株/667m2 170~274 99~198 75~137 57~87 52~69 43~59 40~53

软阔叶林 株/hm2 4060~6540 2020~4610 1590~2920 1040~2050 910~1520 780~910

株/667m2 271~436 135~307 106~195 69~137 61~101 52~61

杨桦林 株/hm2 2460~4330 2010~3660 1450~2550 1180~2020 900~1320 760~1000

株/667m2 164~289 134~244 97~170 79~135 60~88 51~67

参考文献

1.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2.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3. GB/T18337 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

4. DB11/T126 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林地清理机械是什么?

(site clearing machinery)

(黄仁楚)

清理采伐迹地的枝桠、梢头木、倒木、伐根等采伐剩余物和清除疏林地、荒山荒地的杂草、灌木、藤本、竹类、杂木等植被所用机械的总称。林地清理机械主要有拔根机、枝桠集堆机、伐根削片机、伐根铲除机、点火器和灌木清除机等。

拔根机

按拔根力的不同可分为水平力拔根机、倾斜力拔根机、垂直力拔根机和扭力拔根机。水平力拔根机比较省力。扭力拔根机虽然省力,带出土壤少,但机械结构复杂。拔根机多为拖拉机悬挂式,工作部分大部为插齿式,多利用油压系统升降。拔根时将插齿放下,插到伐根下面,利用拖拉机的推力,或者在拖拉机前进的同时提升拔根齿所形成的合力,将伐根拔出。拔根齿也可以不插入地下,与地面保持一定高度,利用拖拉机推力对地面形成的力矩将伐根拔出。有的插齿式拔根机有四个齿,两个倒齿装在支架上,拔根时起锚齿作用,两个拔根齿装在中间,可绕支架上的轴转动。拔根时,将拔根齿插入伐根下面,两个侧齿锚定支架,使支架压在地面上不动,拔根齿在油缸的作用下,绕支点转动,利用杠杆原理,将伐根撬出。(见图)

插齿式拔根机

枝桠集堆机

用于将林地中的树木枝桠、梢头木和拔出的伐根推集成堆。其工作部分是安装在推架上的数个推齿。推架用油缸升降,靠拖拉机的推力将伐根和枝桠集中或堆起。直径30厘米以下的伐根可以用推齿直接拔出。为了防止损坏机件,推齿上部设有安全装置,当推齿碰到障碍物时能够自动抬起,越过障碍物以后立即恢复原位。

伐根削片机

由传动系统、工作部分组成,悬挂在拖拉机后方。工作部分是安装在水平轴或垂直轴上的铣刀,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驱动旋转,将伐根地上部分切削成碎片。伐根碎片撒在林地上,既可抑制杂草的生长,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伐根铲除机

工作部分是装在大功率拖拉机前面的斜铲和劈刀。工作时依靠拖拉机的推力,先由劈刀把伐根劈开,然后由铲刀铲除。

点火器

集中成堆的采伐剩余物和伐根,可以用各种类型的手提式或背负式点火器点燃烧掉。大面积烧毁采伐剩余物时,也有使用电气点火设备的,可以同时点燃多处。在山坡陡崖地区,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还试验了远距离发射式点火器,可在距燃烧目标250~350米处发射点火弹。

灌木清除机

根据工作部分可以分为旋转式、滚刀式和铲刀式。①旋转式灌木清除机的工作部分有锯片、转刀、甩锤和链条等。锯片、转刀和链条一般安装在绕垂直轴旋转的转子上。转子有四根横轴,重锤或甩刀装在横轴上。重锤和甩刀可在横轴上转动,重锤和甩刀之间有圆盘相隔,防止左右移动。重锤和甩刀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出,击碎或切碎灌木。转子的转速约为2000转/分,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驱动。当重锤和甩刀碰到障碍物时,绕横轴自转,向内缩回,不致损坏机件。转子的后面有铁链组成的栅栏,以防止击碎的木片飞出伤人。机器的前方装有推架,工作时可将灌木压向地面,便于击碎。②滚刀式灌木清除机是一个直径150~200厘米钢制空心滚筒,工作幅180~300厘米,根据作业需要,筒内可以充水,其重量可达十几吨。滚筒的表面沿轴向装有数行切刀,由拖拉机牵引滚动前进,可将直径10厘米以下的灌木、树枝、小径木和侧根切碎。有的滚刀式清林机前面装有推架,用于推倒灌木。③铲刀式灌木清除机的工作部分由锯齿状铲刀和护板组成。铲刀呈三角形,安装在拖拉机的前面,利用液压油缸升降。拖拉机前进时铲刀与地面保持一定高度,护板和推架将铲刀切下的灌木推向拖拉机的两侧。可清除直径8厘米以下的树木。

刺槐有哪些特征?

(black locust)

学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叶似槐树,枝条上有托叶刺,故名刺槐。蝶形花科,刺槐属(该属约20种,原产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现世界各地都有引种。中国引入3种)。

形态和用途

落叶乔木,树高25米,胸径达1.1米。树皮深纵裂至浅裂。小枝光滑,褐色。无顶芽,柄下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9,长1.5~4.5厘米,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大小、软硬不相等的2托叶刺。总状花序白色,有香气,腋生,花序轴细而下垂。荚果扁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20)厘米,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扁肾形,褐绿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具淡色的斑纹。4~5月开花,荚果7~9月成熟。在中国有两个栽培变型:①无刺槐〔R.pseudoacacia L.f.inermis(Mirb.)Rehd.〕:树冠开阔,扫帚形,整齐美观。枝条硬挺,无刺。②球冠无刺槐〔R.pseudoacacia L.f.umbraculifera(DC.)Rehd.〕:分枝细密,树冠能自成卵圆形,耐修剪。枝条无刺,或刺很小、很软。不开花或极少开花,几无果实。

材质坚重,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均很高。耐腐,耐水湿,刨面有光泽,花纹美观,为桩木、坑木、枕木、农具、车辆、工具把柄、运动器材、地板及海带养殖等优良用材。枝桠、木材、树根易燃,火力旺,为上等薪炭材。叶子含多种营养成分,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刺槐花是优良蜜源,且含芳香油。树皮纤维强韧,有光泽,易漂白和染色,供造纸编织、制绳用。刺槐保持水土能力很强,还能改良土壤,增加团粒结构和有机质。

(李建文 许慕农)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刺槐原产美国东部的阿伯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Appalachian and Ozank Mts.)。在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中国驻日使馆副使张斯桂寄树苗给左宗棠栽植于南京。20世纪初,从欧洲(德国)大量引种,在山东青岛和胶济路两侧的丘陵、河滩造林。以后逐步扩展到华东、华北、西北及辽东半岛等地。刺槐在中国栽植的北界大致在辽宁的铁岭、沈阳,河北的承德、张家口,宁夏的银川一线;西北至新疆的石河子、奎城、伊宁、阿克苏、叶城、和田;西达青海的西宁;西南至四川雅安、云南昆明;南到广东、广西;东至辽宁丹东、山东烟台、江苏省北部沿海及台湾省。即北纬23°~46°、东经81°~124°的广大区域内都有栽植。在长江以南,多为零星栽植。在北纬32°~37°(沿海可到40°)、东经108°~124°之间的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背风沟谷、土石山坡中下部,及山沟、细沙地、轻盐碱地、河流两岸的河漫滩、滨海沙滩和堤坝都是刺槐最适生的地区。栽植区的海拔高度最高极限:甘肃临洮县2100米,山西中南部1400米,陕西延安1600米,河北张家口1000米,山东1000米,安徽、江苏500~700米以下。

刺槐是暖温带树种,适生于年平均降水量600~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14℃的气候,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6~9℃,绝对最低气温-24~-26℃,河滩、背风沟谷里的刺槐林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干瘠的山坡、梁峁等地,树形低矮,树干弯曲、多杈。在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年平均气温6℃以下,绝对最低气温超过-26℃的地方,不能长成大树,地上分年年冻死,年年萌条,呈灌木状。栽植在风口的刺槐,生长缓慢,且易发生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刺槐根系发达,吸收面广,有较强的耐旱力。刺槐对水分很敏感,在黄海、渤海的滨海细沙地,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河漫滩、沟谷、渠路边、堤坝等地表现出速生的特性。干形通直圆满,一般8~12年即可长成小径材,15~20年长成中径材。但不耐涝,死水潴积1~2天即被涝死,地下水位不足1.0米的地方,烂根率高达45~70%,枯梢严重。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壤土、粘土,甚至多年矿渣堆和页岩风化的石砾上都能生长,但是在干瘠的中沙地和结构不良的粘土地上生长缓慢,树形低矮。在酸性土、钙质土壤及含盐量0.3%以下的盐碱土都可以正常生长,在疏松、湿润、肥沃的细沙地及壤土地上生长最快。根有根瘤,可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刺槐喜光性强,不耐庇荫。树高速生期大多数出现于2~6年间,少数在6~10年间,最大连年生长量1.5~2.0米。直径生长的速生期在3~15年,最大连年生长量1.0~3.0厘米。材积速生期出现在12~30年间,最大连年生长量0.00173~0.05093立方米。

(许慕农)

育种

刺槐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速生和改良干形。刺槐在其原产地及欧洲各国不是主要造林树种,育种工作较少,但各国林学家早已注意了刺槐种内变异的存在。有记载的优良类型有:①塔形刺槐:侧枝直立,树冠呈尖塔形;②桅杆刺槐:生长快,主干通直,结种少;③观赏刺槐。此外,匈牙利选出产蜜多和开花晚的优良类型。中国的刺槐育种自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主要是选择育种。良好的表现型有“箭杆刺槐”(主干高大通直)、“石林”等优良无性系,单株材积超过对照30%,已大面积推广。

(庞金瑄)

造林技术

①采种:要在15~20年以上的健壮树上采种。荚果赤褐色,果皮干枯状即可采集。由于豆荚螟、种子小蜂及种子麦蛾的为害,要提早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种。荚果采集后,摊在地上日晒,碾压脱粒或脱粒机脱粒,除去果皮、秕粒及杂物,取得纯净种子,装入袋内干藏。荚果出种率10~20%。种子千粒重21.8克。②育苗:选择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作苗圃。盐碱地要选用含盐量在0.2%以下,地下水位1.0米以上的地方育苗。不可用蔬菜地作苗圃。结合整地用硫酸亚铁粉进行土壤消毒。刺槐种皮厚而坚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种子,必须采用多次热水浸种。先把90~100℃的开水倒入缸中,然后倒入种子,边倒边搅动,一直到水不烫手为止,浸泡一昼夜,用黄泥浆水把吸水膨胀的种子漂出来,剩下来未吸水的硬粒用上法继续浸种,最后剩下的硬粒种子放在细眼铁筛内,再把铁筛放入热水锅中约10秒钟,迅速摇动铁筛,使种子受热均匀。提起铁筛把种子倒入凉水中,浸泡一昼夜,绝大多数种子均可吸水膨胀。将吸水膨胀的种子混沙,放在背风向阳的沙坑中或草袋内、缸内(盖草帘)催芽,每天喷水和搅动1、2次,1/3的种子裂嘴时即可取出播种。春播约在清明前后,春旱严重的地方改在雨季播种,盐碱地在雨季后期(8月中下旬)播种。宽幅条播(沟宽10厘米,沟深2~3厘米),每公顷用种量37.5~60公斤。也可以起苗后培养根蘖苗及袋接繁殖优良类型。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除治种蝇、金龟子、大象?、立枯病、炭疽病。对侧枝旺盛的苗木,夏季摘心或打掉部分叶子,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及时间苗,一般苗木每公顷留12~15万株,“四旁”植树大苗每公顷留3~6万株。③造林:平原地多采用穴状或带状整地,深度0.6~1.0米;山地用窄幅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和穴状整地,深度0.4~0.6米;盐碱地则修筑台田、条田和开沟筑垄等整地方法(见造林地整地)。带干栽植大多在“惊蛰”到“清明”芽苞刚裂开露绿时,苗木越是高大,造林时间越应晚些。截干栽植留干高度1~3厘米,在秋冬季或早春,干不能露出地面,埋土高出根颈2~3厘米,不可太深。栽植后要浇水,否则要将土壤踩实或砸实。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每公顷栽植3300~4950株,中等立地条件的用材林每公顷栽植2490~3300株,立地条件好,集约经营的速生丰产林1665~1995株。刺槐顶芽萌发力弱,每年由侧芽抽出壮条代替顶梢,因此稀植的刺槐枝杈多,干形不通直圆满。幼林保持较大的郁闭度(0.7左右),可培育出优良干形。刺槐是优良的伴生树种,可与多种杨树、旱柳、泡桐、白榆、苦楝、麻栎、臭椿、油松、侧柏及紫穗槐等混交。除了在平原地与欧美杨单行混交外,与其他树种均作带状(4~6行)或块状混交,如刺槐抑制其他树种生长,亦可提早采伐或平茬成灌木状,以庇护地面。④抚育管理:造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修枝、疏伐和防治病虫害。修枝可在秋、冬、早春或麦收前(5月)进行。刺槐林开始疏伐的时间大约在造林后4~6年。在同龄纯林中采用下层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平原地株行距整齐的林分,多采用机械疏伐方法(见疏伐),在异龄萌蘖林及异龄混交林中,采用上层疏伐法或综合疏伐法(见疏伐)。生产小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10~15年,中径材的林分主伐龄可定在20~30年。速生丰产林可定在10~15年主伐。主伐后可进行萌蘖更新,雨季前把根株挖出来,促使根蘖多萌发,苗木生长旺盛。采伐的第二年早春定株,每公顷保留2490~3300株。

主要病虫害有豆荚螟、刺槐种子小蜂、种子麦蛾、八小皱蝽、大象?、刺槐蚜、刺槐尺蛾、刺槐谷蛾、窜皮虫、紫纹羽病、刺槐烂皮病等。

(许慕农)

刺槐尺蛾

(李宽胜)

学名:Napocheima robiniae Chu。鳞翅目,尺蛾科。雄蛾体棕褐色,长14~17毫米,翅展33~42毫米;触角双栉状,轴灰白色,栉棕色,长约为触角的1/3;胸、腹部深棕色,具长毛;前翅棕黄色,外线与内线间色更深,形成一弯曲的中带,前宽后窄,外线外缘间有灰黄线,中室上有一小黑点;后翅灰黄色,中室上有一黑点,点外有两条灰黑横线。雌蛾棕褐色,体长13~19毫米,翅退化。(见图)分布中国陕西。为害刺槐、香椿、臭椿、黄栌、漆树、杜仲、银杏、苦楝、皂荚、白蜡树、核桃、枣、苹果等。一年1代,以蛹在土茧内越夏过冬。翌年2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4月下旬羽化结束。3月上旬始见卵,产卵期与成虫发生期基本一致。4月初卵开始孵化,中旬进入盛期,下旬孵化结束。5月中旬幼虫开始老熟,下树入土作茧,经30~50天的前蛹期,于7月下旬全部化蛹越夏过冬。成虫耐寒性强,地表解冻便羽化出土,傍晚到22时外出活动。雄蛾有趋光性。雌蛾羽化后沿树干爬至树梢,与雄蛾交配产卵。卵排列成行,堆产于1年生枝梢的阴面。卵期一般10~12天。每雌产卵平均462粒,最多920粒。雌蛾寿命4~5天,雄蛾3~4天。幼虫共6龄。1~3龄幼虫食量较小,抗药力弱;4龄起食量猛增,抗药力增强,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随风扩散的习性。防治方法:设灯诱杀雄蛾;雌蛾临羽化前,在树干基部绑塑料薄膜,阻隔雌蛾上树产卵,并将阻隔带下面的卵块于孵化前处理;保护和利用天敌;1~3龄幼虫期,喷白僵菌等菌剂、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施放烟雾剂。

刺槐尺蛾成虫

透光伐与生长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透光伐主要是开天窗,对霸王树进行间伐或去掉过密株。生长伐是调节整体密度,一般是机械疏伐。如隔一去一。。aqui te amo。

afm伐木机的主要型号

AFM 45和50L是针对于疏伐的通用型采伐机头。L型号的采伐机头均可适用于全部硬、软木的作业。短框架结构设计使AFM 45L与50L型采伐机头在对于弯曲树木的处理时非常便于操作。AFM45L与50L型采伐机头均非常轻便及易于操作,非常配合环保疏伐的理念。

AFM45或者50科罗纳机头是与小型森林机械主机配合,进行疏伐和皆伐的正确选择。AFM科罗纳机头在紧密的森林中的疏伐作业具有非常快速、操作便捷的特性,并同时具有足够的功率进行皆伐作业。AFM科罗纳机头上配置的四个可移动枝桠剃刀可保证从树干底部到树冠的高质量枝桠清除性能。滚轴臂与剃刀上均衡的压力处理降低了对木材纤维的损害。凭借着三滚轴传动的几何学设计,您可轻易的对较大型树干进行作业。

以上两种型号均能配合辅具对多树种进行操作,例如对能源类木材作业。

高强度的框架使AFM45与50系列不仅针对轮式主机,并且配合覆带式收割机均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技术参数:AFM40/50 AFM45/50 45L 45 50L 50 砍伐与切割 砍伐最大直径(公分) 50 50 58 58 横切最大直径(公分) 50 横切具类型 链锯 输出功率(千瓦) 45 链条速度(米/秒) 40 链条节距 .404 采伐锯最大长度(公分) 67 链锯张力调整 自动 链油罐容量(升) 6 8 6 8 枝桠清除 枝桠剃刀数量 3 6 3 6 固定的枝桠剃刀数量 1 2 1 2 可移动的枝桠剃刀数量 2 4 2 4 有效枝桠清除直径范围(公分) 4-35 4-35 4-40 4-40 枝桠清除压力调整 均衡 传动 传动系统 4马达-3滚轴 传动力(千牛) 18-22 传动速度(米/秒) 0-5,5 尺寸 前剃刀最大开距(毫米) 480 480 510 510 滚轴最大开距(毫米) 500 500 580 580 后剃刀最大开距(毫米) - 670 - 720 最大宽度(毫米) 1100 1100 1150 1150 长度(毫米) 890 1090 890 1090 框架高度(毫米) 800 重量,包括回转接头(公斤) 760 850 790 890 测量系统 标配 Motomit IT/PC 可选系统工具 Dasa,Valmet,Deere 液压系统 换向阀门类型 LS 最大压力(帕) 320 主机配置建议 类型 定制主机或挖掘机 重量(吨) 8-14 8-14 9-16 9-16 引擎最小输出功率(千瓦) 60 60 60 60 最小流油量(升/分钟) 180 180 180 180 可选配件 颜色编码

残桩处理

各类传动滚轴

采伐锯控制

多树种处理辅具

桉树剥皮工具 AFM 58哈士奇采伐机头是针对软木的皆伐和疏伐,且要求高质量枝桠清除效果的最佳选择。它强劲的传动力,结合它的三滚轴传动系统及两副枝桠清除剃刀,可在所有条件下提供强大的生产力。高压液压系统设计可保证从主机到最终作业环节均能配以最大动力。凭借着AFM 58哈士奇的无滑移式传动系统,您仍能在树干数量达到作业最大极限时进行轻松操作。

在中型森林机械和14到22吨范围内的挖掘机上AFM 58 哈士奇能表现出最佳性能。

技术参数:AFM 58 哈士奇 砍伐与切割

砍伐最大直径(公分) 73

横切最大直径(公分) 60

横切具类型 链锯

输出功率(千瓦) 45

链条速度(米/秒) 40

链条节距 .404

采伐锯最大长度(公分) 75

链锯张力调整 自动

链油罐容量(升) 11 尺寸

前剃刀最大开距(毫米) 650

滚轴最大开距(毫米) 660

后剃刀最大开距(毫米) 730

最大宽度(毫米) 1500

长度(毫米) 1580

框架高度(毫米) 940

重量,包括回转接头(公斤) 1460 测量系统

标配 Motomit IT/PC

可选系统工具 Dasa,Valmet,Deere 枝桠清除

枝桠剃刀数量 6

固定的枝桠剃刀数量 2

可移动的枝桠剃刀数量 4

有效枝桠清除直径范围(公分) 4-45

枝桠清除压力调整 均衡 液压系统

换向阀门类型 LS

最大压力(帕) 320 主机配置建议

类型 定制主机或挖掘机

重量(吨) 1 4-22

引擎最小输出功率(千瓦) 75

最小流油量(升/分钟) 250 传动

传动系统 4马达-3滚轴

传动力(千牛) 25

传动速度(米/秒) 0-6 可选配件

颜色编码

残桩处理

采伐锯控制

各类传动滚轴 AFM60L是一台特别针对配合轮式主机作业而设计的高产能、大功率的采伐机头。它可轻易地配合各尺寸的主机。AFM60L的高产能与强劲的动力可用来进行终极皆伐作业。因为紧凑的设计使其拥有足够轻的重量,从而在随后的疏伐中极易操纵。AFM60L采伐机头配有一副能对极低质量的木材进行加工处理的重型强力剃刀。AFM60L在定制的收割机上极易进行安装,并能完美的配合绝大多数测量系统进行工作。

关于AFM60L的承载设备,我们推荐12到18吨的轮式森林机械主机。

AFM60采伐机头以其强劲、可靠及适用性的特点享有盛誉。基于它紧凑的设计,AFM60可完美的适用于全部硬、软木类的作业。短小的框架配以一副重型强力枝桠清除剃刀可轻易的对长有粗壮树枝且质量极低的树木进行加工处理。AFM60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采伐方式及作业:定长剪切,原条采伐,以及原木的处理和加工。AFM60的长打枝臂可从容的进行从原木规整成堆到拾捡被风吹倒树木的相关作业,并使得您的设备像森林收割机或木材处理机一样工作。

AFM60可完美的适配于20吨的挖掘机或者14到17吨的森林机械主机。

技术参数:AFM60L/60 砍伐与切割

砍伐最大直径(公分) 75

横切最大直径(公分) 60

横切具类型 链锯

输出功率(千瓦) 45

链条速度(米/秒) 40

链条节距 .404

采伐锯最大长度(公分) 82/75

链锯张力调整 自动

链油罐容量(升) 7/14 测量系统

标配 Motomit IT/PC

可选系统工具 Dasa,Maxi,TJ3000

液压系统

换向阀门类型 LS

最大压力(帕) 320 主机配置建议

类型:

60L 轮式森林机械主机

60 定制主机或挖掘机

重量(吨) 12-18/15-25

引擎最小输出功率(千瓦) 80

最小流油量(升/分钟) 250 枝桠清除

枝桠剃刀数量 3

固定的枝桠剃刀数量 1

可移动的枝桠剃刀数量 2

有效枝桠清除直径范围(公分) 5-50

枝桠清除压力调整 均衡 可选配件

颜色编码

残桩处理

采伐锯控制

各类传动滚轴

额外的可移动液压枝桠剃刀

树冠切锯(仅适配于AFM60机头) 传动

传动系统 4马达-3滚轴

传动力(千牛) 25

传动速度(米/秒) 0-6 尺寸

前剃刀最大开距(毫米) 650

滚轴最大开距(毫米) 660

最大宽度(毫米) 1330

长度(毫米) 1380

框架高度(毫米) 1000

重量,包括回转接头(公斤) 1150/1400 AFM60优卡是针对大型桉树剥皮作业的最高效的采伐机头。此采伐机头是所有AFM机头杰出特性的完美组合,能够针对桉树林作业创造出极为高效的操作方案。AFM60优卡上特殊的剥皮滚轴组在斜角上可进行多切边操作,从而产生一种螺旋式的树干传动并提供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剥皮作业。凭借着其可靠的液压系统及可防水滴附着的密封原件,AFM60优卡非常适合在热带雨林中使用。强大的测量器保护结构以及许多其他在机头中包括的重要细节均为高要求的剥皮作业而特殊定制。

AFM60优卡最适合于20至25吨的挖掘机配合使用。并且是针对桉树林作业的最好的采伐机头。

技术参数:AFM60优卡 砍伐与切割

砍伐最大直径(公分) 70

横切最大直径(公分) 60

横切具类型 链锯

输出功率(千瓦) 45

链条速度(米/秒) 40

链条节距 .404

采伐锯最大长度(公分) 82

链锯张力调整 自动

链油罐容量(升) 7/14 尺寸

前剃刀最大开距(毫米) 650

滚轴最大开距(毫米) 600-660

最大宽度(毫米) 1330

长度(毫米) 1380

框架高度(毫米) 1000

重量,包括回转接头(公斤) 1550 测量系统

标配 Motomit IT/PC

可选系统工具 Dasa,Valmet,Deere 枝桠清除

枝桠剃刀数量 3

固定的枝桠剃刀数量 1

可移动的枝桠剃刀数量 2

有效枝桠清除直径范围(公分) 5-50

枝桠清除压力调整 均衡 液压系统

换向阀门类型 LS

最大压力(帕) 320 主机配置建议

类型

重量(吨) 15-25

引擎最小输出功率(千瓦) 80

最小流油量(升/分钟) 250 传动

传动系统 4马达-3滚轴

传动力(千牛) 25

传动速度(米/秒) 0-6 可选配件

颜色编码

残桩处理

各类传动滚轴

额外的可移动液压枝桠剃刀

采伐锯控制

锯片长度为54厘米的树冠切锯

在传动滚轴处的长度测量器

森林采伐有几种方式?

森林主产品——木材的收获过程。包括伐木、打枝、造材、集材、清理林场、归楞、装车等伐区作业。森林采伐也是森林更新作业的开始。采伐要因地因林制宜确定采伐方式,坚持合理采伐,避免单纯取材、砍好留坏、破坏森林资源。皆伐面积不应超过国家规定,择伐应控制采伐强度,未成熟的林木不宜采伐,注意保护好伐前更新幼树,为迹地更新、水土保持创造条件。

森林采伐方式

即森林的主伐方式。可归纳为择伐、皆伐和渐伐3种。采伐时应根据林种、土质、地形、更新方式和经营目的进行选择。

择伐

适用于大小老幼混生的天然更新好的复层异龄林的采伐作业。作业复杂,技术要求高。采伐作业无一定的更新时间,不断地选择少数林木加以采伐。其迹地更新采用人工更新或以周围林木进行天然下种更新或以采伐木伐根萌芽更新的方法。择伐可以使森林经常保持郁闭,林地不致裸出,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地力和保护幼树,对风雪害抵抗力较大,具有很好的水源涵养作用。但因经过多次采伐,实行机械化困难,伐木、集运材成本较高。多用于林地坡度大及防护林地区。

皆伐

将成熟的同龄单层林的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一次性收获的采伐作业方式。这种方式技术简单,适合于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同龄林的形成,幼时生长迅速的阳性树种的更新,以及成、过熟天然林的改造;效率高,成本低。皆伐作业的弊端是皆伐后林地裸露,易造成表土及腐殖质的流失,不利于水土保持。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对皆伐面积均加以限制,以小面积皆伐作业为主,并要求采伐后及时进行人工更新及人工促进更新。

渐伐

主要是在天然更新能力强的成过熟单层林,或接近单层林的林分内进行。一般是将采伐的林分经2~3次采伐完毕,而整个采伐期间不超过一个龄级。渐伐作业有利用天然下种更新和保持林地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渐伐作业的第一次采伐称为预备伐,使树冠得到阳光,促进开花结实,为种子发芽与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林地条件。其采伐强度约为25~30%。第二次采伐称为下种伐,即在林木大量结实之年,采伐强度为10~25%,使林木疏开。下种伐后的树冠郁闭度约为0.4~0.6,以期达到种子从母树落地成活生长。第三次采伐称为后伐,即随着幼树的生长,逐渐将成熟保留木伐掉。

森林采伐的技术要求

①森林采伐应在伐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因林因地制宜,设计出合理的采伐方式、更新方式和各项生产工艺措施。木材生产,必须利于森林更新和环境保护,并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②森林采伐前,应把林场一年的作业区域划为伐区。伐区区划以有利于一沟一坡全面经营和合理集运材为原则,其界线尽可能与森林经理调查区划相结合。③在伐区内按集材系统,把一个装车场吸引的范围划为作业区。④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林分因子、采伐方式、经营措施相同和集材系统一致的林分划为小班。小班是组织生产、森林经营的最小单位,也是采伐、营林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小班界线按集材系统以自然区划为主,其面积按国家规定执行。⑤采伐方式的确定,应认真执行国家《森林法》及《森林采伐更新规程》所规定的采伐方式及有关规定,因林因地制宜,不应强求一律。⑥在充分掌握伐区资源分布、采伐与更新方式、立地条件和自然流向的基础上,设计适宜的集材方式和选用相应的集材机具。⑦集材道的设计,以吸引木材多、集材距离近和作业安全为原则。应有利于集运材之间的上下衔接,有利于森林资源的集约经营,经济合理,并要兼顾营林方面的要求。⑧运材岔线应根据森林资源的分布和集材流向,进行周密的踏勘选线,再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布线,尽量将其延伸到资源集中的伐区腹部。⑨装车场(楞场)应在选定运材岔线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分布、吸引木材数量、集材流向、尽量缩短集材距离等条件,选设在地势干燥地方。⑩为改善迹地卫生环境、防止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发生、改良土壤、促进森林更新和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应对采伐迹地进行清理。其清理方法应把能够运出利用的梢头、枝桠、半截木和小径材选出后,将剩余物散铺于低洼地任其腐朽,或将剩余物分散堆积,在非防火期间烧毁。?皆伐迹地应以人工更新为主,择伐、渐伐林地和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有保障的皆伐迹地,可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天然更新。

标签: 机械疏伐